幼兒意外受傷的處理方法

本文已影響8K人 

小孩子在外面玩耍時難免會磕磕碰碰,那麼在送往醫院處理之前家長們可以做哪些急救措施呢,下面來了解一下一些常見的意外受傷的處理方法。

擦傷

皮肉傷是家庭最常見的意外,打破玻璃被割傷、外出騎腳踏車跌倒破皮、被尖銳物刺入皮膚等,但擦傷也是最普遍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傷口,務必妥善處理,避免重複感染或引發蜂窩性組織炎。

處理原則

1.傷口1公分以下可自行處理。

2.傷口1公分以上,如果已看到肌肉或血管,還是要送醫。如果5歲以上小孩被鐵鏽物刺到或野狗貓咬到,務必到醫院打破傷風(5歲以下幼童五合一疫苗含破傷風)。

3.倘若孩子遇到嚴重擦傷、血流不止,爸媽要直接指壓3~5分鐘,再用煮過的冷水清洗傷口。切記,還在流血時不能直接上藥,一定要先止血,當傷口徹底清潔後,再塗上水性優碘,並用OK繃、紗布或人工皮等敷料包紮,纔算完整。

迷思

1.該用雙氧水嗎?清潔是處理傷口最重要的步驟,被污染的血是細菌的溫牀,如果處理不當,可能造成發炎或蜂窩性組織炎。清潔傷口最好用煮過的冷水或生理食鹽水,一般常見的雙氧水濃度太強,反而會破壞傷口組織,不建議使用。

2.傷口該包紮還是透氣?不包紮可能造成二次感染,且傷口在「溼潤的環境下」復原力最好,人體會自動分泌組織液修復,因此,傷口一定要包紮。至於市售包紮產品琳琅滿目,最常見的OK繃或紗布是經濟實惠的用品,但最好每天定期換藥避免感染,至於新興流行的人工皮,它可讓傷口悶住、恢復得更快,3~4天才需換一次藥,但單價偏高,家長可視不同需求、準備不同的產品。如果傷口已經結痂,就不需包紮,讓結痂的傷口保持通風,好得更快。

何時該送醫

家長每次替孩子換藥時,都要觀察傷口的癒合程度,如果發現有「紅腫痛」其中一種狀況,可能是發炎、重複感染或蜂窩性組織炎,必須赴醫院治療。

幼兒意外受傷的處理方法

拉扭撞傷

大家都有拉扭撞傷的經驗,尤其是寶寶學走路期間,常撞得滿頭是包、小孩上體育課扭傷腳踝、爸媽牽孩子過馬路,小孩忽然手脫臼!或盪鞦韆摔倒瘀青腫起來。爸媽有時用力抱小孩,自己也會拉傷腰部,痛得不得了。

處理原則

1.拉扭撞傷前24小時要冰敷預防腫脹、24小時後熱敷促進血液循環,冰敷的關鍵是「受傷立刻冰」,效果纔會好,如果傷口範圍太大,可以冰敷36小時後再熱敷。

2.一般肌肉復原需要6週的時間,完全復原更要3個月以上,小孩拉扭撞傷後就要特別注意平常的姿勢,避免再次傷害。

3.至於寶寶剛學走路常跌倒,腫得滿頭包,醫師建議,雖然撞傷第一時間要冰敷,但1歲以前的寶寶容易失溫,冰敷最長不能超過5分鐘!

迷思

1.如何判斷撞到尾椎?小孩如果撞傷哭着回家,爸媽要特別注意隔天是否出現腳麻或下半身痛,可能已傷到尾椎,最好到醫院做徹底檢查。

2.身體忽然不能動怎麼辦?孩子受傷都會讓家長非常擔心,許多爸媽帶着孩子衝進急診室,慌張的說:「怎麼辦,孩子手不能動了!」其實肌肉受傷或緊張時會出現暫時性沒有反應,爸媽可先等半個小時,再慢慢移動受傷處,如果發現受傷處變形,就有骨折的風險,必須照X光確認,至於小孩手脫臼、不能動,也要到醫院檢查是否伴隨骨折,並且讓醫師給予復位。

3.怎麼判斷腦震盪?何時送醫?寶寶跌倒摔跤不一定會造成腦震盪,一般視高度與位置而定,高度在1公尺內,爸媽可自行觀察,如果寶寶持續躁動就要送醫,如果高度超過1公尺且頭部先着地,就要到醫療院所做徹底檢查。

幼兒意外受傷的處理方法 第2張

燙傷

燙傷傷口無法回覆,幾乎都會留下疤痕,但家裡、戶外有一些潛在的燙傷風險處。例如,寶寶不小心摸到煮沸的熱水壺、洗澡轉到紅色熱水區......外面飲水機的100℃熱水,也常常容易燙傷孩子,甚至,走在路上也可能被剛熄火的摩托車排氣管燙到。

處理原則

1.燙傷急救口訣「衝脫泡蓋送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步驟,但許多人遇到燙傷時,第一時間緊張就亂了陣腳,反而無法降低傷害。吳芬芬說,燙傷的前幾分鐘是「黃金處理時間」,處理得當可快速痊癒,處理不當會引發更多問題。

2.小孩不幸被燙傷,切記要「衝冷水、冰塊加壓」,家長立即用冷水衝傷口,再拿冰塊壓傷口20分鐘以上,因爲熱需要一段時間纔會完全進入人體組織,所以冰塊加壓非常重要,務必壓到傷口沒有痛感,代表熱已經散掉纔可鬆開。家裡隨時都要備有冰塊或冰條,遇到緊急燙傷時才能自處。

3.如果燙傷範圍不大、不深,使用冰塊加壓後也沒有痛感,爸媽可替小孩塗厚厚一層的燙傷藥膏,不要包紮,讓藥效徹底滲透到皮膚內。

迷思

局部燙傷起水泡要不要戳破?不建議戳破水泡,避免再次感染,但如果水泡太大或在容易破的地方(例如關節交界處),爸媽可用消毒後的針戳破,讓水引流出來,但水泡表皮不要剪掉,只需要擦上優碘、包紮即可。

何時該送醫

如果燙傷範圍太大,深度已經透過表皮層,父母替孩子沖水、冰塊加壓後,就要馬上送醫治療。

幼兒意外受傷的處理方法 第3張

噎到

小孩被異物侵入是家長最棘手的情況,但寶寶探索期會拿各種東西往嘴裡塞、把豆子擠進鼻子裡、BB彈放到耳朵、小孩學吃魚常被魚刺卡到,家長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拿出來。

處理原則

1.根據國外統計,九成的異物入侵發生在4歲以下幼兒,死亡率達7%。美國、新加坡法律明定5歲以下孩子不得吃整顆堅果,避免發生噎到的情況。

2.每個小孩都會經歷探索期,常把糖果、BB彈或玩具塞到嘴巴、鼻子或耳朵裡。醫師說,倘若爸媽發現孩子一直抓鼻孔或耳朵,就要檢查是否有東西在裡面,如果真的有,先讓孩子傾斜或擤鼻子,看東西能不能掉出來,否則只能掛急診讓醫師幫忙取出。

3.孩子如果不幸被異物卡到喉嚨,臉色脹紅變紫,1歲以下的小小孩要用「拍背法」,爸媽讓寶寶向前傾斜45度,大力把東西拍出。

4.1歲以上的小孩用「哈姆立克法」,拳眼對準小孩肚臍及胸骨劍突之間,快速由內往上擠按,使橫隔膜突然向上壓迫肺部將異物擠出體內。爸媽平常就要熟記急救步驟,如果小孩不幸發生意外,可緊急撥打119,消防人員會快速到家中協助,或直接送醫院急診。

迷思

1.孩子噎到,家長該不該自行挖出?當小孩被異物入侵時,不建議家長自行挖出,除非家裡有相關器具、家人也熟知挖異物的技巧,否則可能會愈挖愈深!

2.魚刺卡到要喝醋?坊間傳說「喝醋」可融化魚刺,醫師說明「若直接拿魚刺和醋來做實驗」,就會發現醋不僅不會融化魚刺,還會刺激被卡到的傷口進而導致發炎。如果不慎被魚刺卡到,最好先吃一口飯,看魚刺能不能跟着飯一起滑到胃裡面,如果還是不行,必須到醫院請醫師協助。

3.喝下不該喝的液體該怎麼辦?倘若孩子不慎喝下沐浴乳或洗髮精,爸媽可先讓孩子漱口吐掉,如果東西已經到胃,喝牛奶有解毒的功效。如果孩子喝下清潔用品或誤食乾燥劑、成藥、電池等,爸媽應及時撥打120。

幼兒意外受傷的處理方法 第4張


相關內容

熱門精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