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冷後熱,“細菌性”發燒

本文已影響2.96K人 

一陣清亮的哭聲劃破夜空,剛滿四個月的心怡手腳並用地宣稱她餓了。媽媽迷迷糊糊地起來給她衝奶,吃到一半小傢伙就不肯再動嘴,哭鬧了一會睡下了,吃得這麼少,媽媽有些心疼,小心地把她放在自己身邊,卻發現小心怡手腳發涼,莫非她受了涼?

媽媽趕緊給她蓋了一牀毯子。可是,從早上開始,心怡就發燒了。

就醫時,媽媽直埋怨自己的疏忽――要是能早一點蓋毯子,她就不會着涼了。“錯!”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小兒科主任餘健教授說:“7月的天氣這麼熱,孩子會冷嗎?先冷後熱,八成以上是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燒,四肢發涼是先兆,如果當時你能在孩子發燒時及時散熱,情況要比現在好得多。”

面對心怡媽媽的疑惑,餘主任繼續解釋:細菌在體內繁殖時,產生的毒素一方面使四肢末端的小血管處於收縮狀態而發涼。另一方面使調節人體溫度的熱敏中樞調節點上升致使寶寶發燒,從某種意義上講,這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機制,因爲體溫超過37℃,細菌在體內繁殖能力相對下降。

在這個過程中,寶寶很可能先畏冷,這時可以稍微裹一裹,但大約一刻鐘-半小時後寶寶就會發熱,一般前面冷得越厲害,後面燒得會越高。因此,要密切監測寶寶的體溫,寶寶的衣着要寬鬆,尤其是夏天,如果體溫超過38.5℃以上,可用溼毛巾擦寶寶頸部、腋下及大腿根(腹股溝)部。同時注意補充水分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像心怡媽那樣以爲給孩子蓋被避免她着涼的做法,只能使孩子體溫越升越高,甚至還會發生高熱驚厥或中暑現象。所以,一旦寶寶發燒在39℃以上持續2小時左右,要及時就醫。

先冷後熱,“細菌性”發燒
點擊進入精彩育兒頻道!

相關內容

熱門精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