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走路早晚,暗示了“智商”高低?寶媽們可別被忽悠了

本文已影響2.65W人 

爲什麼有的寶寶說話早,有的寶寶說話晚?這可跟父母有很大的關係

麗麗和小婷兩個人是最好的閨蜜,從學生時代就認識了,可以說她們是一起從校服走到了婚紗。兩個人人生的軌跡也很相似,在去年一起結婚、懷孕,寶寶的月齡只相差了一個月。

前天閨蜜倆又聚在一起聊天,麗麗兒子已經開始會牙牙學語了,天天喊爸爸媽媽逗得一家人開心無比。然而,小婷的兒子比麗麗兒子還大一個月,卻還不會說話,這讓小婷覺得很擔心。麗麗安慰她說每個小孩的發育情況不一樣,不用太擔心。

小婷卻怎麼也放心不下來,回去後在網絡上一查竟然有說小孩子說話晚是因爲智商低引起的……於是發來私信詢問小編,網絡上的說法是真實的嗎?

孩子走路早晚,暗示了“智商”高低?寶媽們可別被忽悠了

別再上當!寶寶走路、說話早,不代表智商高

·走路早晚

美國《兒科》雜誌曾發表過一項研究,研究發現9月齡能獨立站立的小孩相較於11月齡會站立的小孩,在4歲時認知能力測試分數更高,這個分數可能會關係到小孩日後大腦發育的基礎。

該研究一出,令無數家長覺得害怕,紛紛對比自家小孩走路早晚的時間。其實不必如此,該研究是個相對小型的觀察性研究,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兒童走路和認知能力之間的因果關係。

不建議將兒童學會走路時間的早晚作爲判斷認知能力的標準,這是不嚴謹的。兒童走路時間早晚,會受到運動發育進度、環境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等各方面的影響。

如一些兒童本身運動細胞較差、或是學走路的時候摔倒產生了陰影,對走路覺得害怕不願意再嘗試、還有一些家長對兒童保護過度,不想讓孩子受到任何磕碰等也會影響到其正常學步。

另外,兒童走路並非越早越好,過早學會走路可能會導致兒童腿部、足部發育受到影響,會引起O型腿、扁平足等發生,還可能會影響到脊柱的正常發育。

·說話早晚

說話早晚關係到智商也是很常見的一個傳言,其實這個說法也不嚴謹。兒童說話早晚受到多種因素影響,如家庭環境因素影響

一些家中有老人的家庭,多數會講家鄉話,而父母說普通話。一個家庭中有兩種語言存在,會讓兒童產生一定的識別障礙,可能會讓他們拒絕說話;

孩子走路早晚,暗示了“智商”高低?寶媽們可別被忽悠了 第2張

還有一些家長照顧孩子會給予“皇上”般的待遇,只要一個眼神、手指一指就會將東西送到他面前,導致他根本無需開口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;

還有一些是因爲家長本身不和兒童溝通,認爲他肯定聽不懂,於是生活中很少跟孩子進行交流。而兒童主要對外界的感知渠道就來自於父母,父母都不溝通的話,自然也會說話更遲一些。

孩子幾歲學會走路、說話,纔是正常的?

兒童學會走路的月齡在8~18個月之間,都是正常的。如若發現兒童在18個月之後,還無法獨立站立、行走,建議去醫院檢查兒童的發育指標。

而兒童說話這件事,則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,一般兒童在12~16個月時,可以聽懂簡單的句子,能說出20~30個詞;16~20個月月齡時,一般可以說出50~200個詞;20~24個月月齡時,兒童已經開始理解語言順序和語句關係,可以清晰表達自己的意圖。

如若發現兒童在12個月月齡時,還是無法通過語言表達需求,也不會通過語言跟周圍人溝通,18個月月齡時仍然只會講幾個簡單的詞彙,一定要引起警惕,很可能是兒童有語言發育障礙。

當然,也有些兒童走路、說話是因爲一些生理性因素影響導致比常人要晚,該如何鍛鍊兒童呢?

孩子走路早晚,暗示了“智商”高低?寶媽們可別被忽悠了 第3張

如何鍛鍊孩子的走路、說話能力?

首先,家長在平時生活中一定不要把兒童照顧得太好,偶爾摔跤、跌倒是無傷大雅的,不用過分保護。特別是學走路、學說話的過程中,要讓兒童自己嘗試,讓他們多走、多說表達自己的需求。

其次,建議家長都和兒童溝通,家長是兒童人生的第一任啓蒙老師。多和兒童溝通、說話,可以讓他們的語言中樞得到刺激,對於學說話很有幫助。

最後,家長需要有耐心去引導、教學,學習一項新事物時,沒有人可以一蹴而就,以平和的心態對待,並給予兒童足夠的耐心,對於兒童正常的生長發育有很大好處。

相關內容

熱門精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