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i,夥計,生病了別來我家!

本文已影響1.49W人 

一個孩子生病,一家人跟着蛻層皮。保護自己孩子是本能,善待他人孩子是素養。不要把別人的健康不當回事。 有段時間,看見很多人在朋友圈發文說“別餵我娃!”或者“別親我娃!”今天,我再替大家補充一條——生病了別來我家!

1 芽芽發燒兩天,我帶她到我們醫院檢查,恰好閨蜜也帶兒子煜煜來看醫生。身邊有小病號,我和閨蜜並沒有像往常那樣一見面就熱情撲向對方,而是默契地相隔一定距離說話。 兩個小孩相差半歲,芽芽對這個小弟弟很是好奇,掙扎着從我懷裏下地要往煜煜那邊走,煜煜也吐着舌頭笑嘻嘻地望過來。我趕緊拉住芽芽,東指西指分散她的注意力,生怕她對煜煜太過親密,一頭扎過去來個“口水吻”。 我對芽芽說:“寶寶,你生病了,和弟弟玩有可能給弟弟傳染上哦!等你病好了媽媽再帶你去找弟弟。”芽芽似懂非懂地望着我,很配合地乖乖在我身邊,與弟弟保持着安全的距離。 當了媽媽之後我比從前更加註意這一點,生病時儘量不去別人家,尤其是有孕婦和小孩的家裏。現在芽芽生病,我也要求她如此。

Hi,夥計,生病了別來我家!

2 丁丁是我同學的兒子,滿月時,家裏爲他舉行了隆重的酒宴。那天賓客滿堂,愛娃心切的親友們抱着丁丁滿屋子轉,你摸一下,我逗一下,歡喜熱鬧。深冬季節,來訪人中有兩個親戚感冒了,同學發現後硬着頭皮提醒說:“小孩子抵抗力不好,可別給傳染上啊!”親戚不以爲然:“養娃不要那麼小心,養粗一點才皮實。”然後對着孩子繼續抱抱親親。 滿月酒後幾天,丁丁出現感冒症狀。儘管家人小心護理,卻還是沒能逃過上呼吸道感染向下蔓延的過程。幾天後,丁丁開始發燒、頻繁吐奶,小嘴巴時不時吐着口水泡。同學不知情,打趣說小嬰兒居然會和魚一樣吐泡泡,去看了醫生才知道吐泡泡有時也是肺炎的症狀之一。 大年三十,他們一家是在病房度過的。沒有年夜飯,沒有春晚,只有寶貝的哭聲,和令人心碎的頭皮針。

Hi,夥計,生病了別來我家! 第2張

3 蝦米媽媽是我發小,蝦米口欲期時不停吃手,路上遇見一剛從菜市出來的熟人,大汗淋漓,手指黑黢黢,一手拎着生肉,一手在蝦米手上捏來捏去。蝦米媽媽生怕蝦米繼續吮手指,急得在心裏直罵娘,表面卻不好意思阻止,只是等人家走後用溼巾紙狂給蝦米擦手。現在經過了一年半的磨礪,蝦米媽媽已重塑三觀,放言道:和孩子的健康相比,面子算得了什麼!我再也不會爲了大人的面子而傷害孩子的身體! 生病不接近孩子、不用髒手觸摸孩子、不隨意親吻孩子、不貿然餵食物給孩子,這不僅是習慣,更是修養;這不是精細養娃,更不是矯情,而是對低齡孩子必要的保護。與其礙於面子不好意思把話說出口,不如大大方方事先聲明,總比事後追究要有效得多。 曾經有新聞報道,亞馬遜原始部落接觸了文明社會的科學家,不幸感染流感。這對從未接觸過外界病菌的人來說,構成了致命的威脅!同理,對孩子來說,很多病原體都是初次接觸,抗體還未形成,抵抗力還很弱小,那些在某些人身上輕描淡寫的病菌,到了孩子身上,或許就會變成了洪水猛獸。
Hi,夥計,生病了別來我家! 第3張

昨天一個姐妹給我留言:“朋友帶女兒來家裏玩,兒子好奇地問朋友女兒手上的紅點點是什麼,朋友若無其事地說她女兒得了手足口病。我驚到了,勸朋友趕緊帶女兒走,朋友還說我大驚小怪。我殺人的心都有了!” 一個孩子生病,一家人跟着蛻層皮。保護自己孩子是本能,善待他人孩子是素養。不要把別人的健康不當回事。 有段時間,看見很多人在朋友圈發文說“別餵我娃!”或者“別親我娃!”今天,我再替大家補充一條——生病了別來我家!

什麼?你不好意思說出口?那就直接把這篇文章丟給他!

END

相關內容

熱門精選